无论从哪个方面,《空战群英》都远不如《兄弟连》和《太平洋》

电影人气:加载中更新:2024-02-23 11:34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优良但不出色的战争剧集

《空战群英》这部迷你剧,如今已经播出过半了。作为大导演斯皮尔伯格二战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本人和众多影迷一样,亦是期待已久的。但是观看到现在,早先的期待和猜测都已落空——这部大戏,虽然制作精良,演员也不错,但是就整体水准而言,只能算三部曲中的垫底之作。

电视剧的改编自美国作者唐纳德·米勒的《空中英豪》,最早在国内发行的版本是三卷版的,再版就变成了两卷版。这套书可以说是国内出版的,最全面描述美国第八航空队的欧洲作战史描述的著作了:从美国陆航队的战略思想发源,到各个阶段的作战行动;从空中到地面,从瑞士到战俘营,等等等等,全面而详实。是军迷不可错过的一本佳作。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么一部全面而多角度的军事著作,想要改编成电视剧集,如何下手呢?编剧仍旧采用了和《兄弟连》、《太平洋战争》同样的着眼点——以一个作战的基本单位为基础,逐步展现战争的历程和全貌。

一般来讲,讲述战争的文学作品,通常会从三个角度来着手:

一种是从基层士兵的视角来描述战争场面,比如《被遗忘的士兵》、《兄弟连》、《太平洋战争》都是这种;优点就是细节描写满满,读之让人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缺点嘛,自然是无战略高度,读完后你只知道某年某月某人,在某地和某方打了一仗。。。

第二种就是纯粹从战略和政治高度来全面阐述战争的政治、经济、民生、外交等方面了,比如(英国)阿诺德·汤因比编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全史》算是其中的代表作。这类大部头著作普通读者很难读下去,一般都是些历史研究的人士会研读。

第三种也是主流,结合上述两类叙事角度,既有全景和战略,也有个体的细节描写,约翰·托兰的系列作品都是如此,中国的王树增老师的战争系列也是其中的佼佼者。

《空战群英》仍旧采用士兵角度,从细节入手描述空战历程,确实可以让观众直面战场一线,切身感受空中战争的残酷和伟大——但是,这种叙事角度,适合陆战,不怎么适合海战,特别不适合空战!


二战老照片上色

就像我在前些天发布的“想真正看懂《空战群英》?你得先了解这些背后的故事”系列文章里所写的一样,空战是完全不同于陆战和海战的,依葫芦画瓢,只能展现冰山一角,而且还很难让观众真正全面了解空中战争的全貌和意义。

空中战争的真相

在20世纪之前,人类要么在地面战斗,要么在水面上战斗,无论他们手持的是石块或弓箭,火绳枪或毛瑟步枪;他们操作的无论是三层划桨战船还是铁甲战舰,所用的投掷型武器——箭、投石、标枪、炮弹都是从地面和舰船上发射的。

或者说直到19世纪末,99.9%的目标或敌人都在攻击者的视线范围内,但是从1939年开始,一切都变了。

空中没有大路,没有通 道,

没有一处可以对敌人宣 告:

“如果他要攻击我的首都,就必须来到这里。”

天空中,到处都是四通八达。

——H.G.威尔斯

空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才刚刚走向成熟,尽管当时的交战双方就操纵着数千架双翼飞机,像神话故事里描述的那样,在战场的上空捉对厮杀。但那个时候的飞机,仍旧被视为一种危险而不可靠的机器。哪怕到了一战结束时,交战各国一共生产了超过20万架各型飞机,这种武器在战略层面仍旧无关痛痒。

但是谁能想象到,航空科技仅仅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单翼的全金属飞机就变得如此的强大和快速——以至于空军的指挥官们纷纷“口出狂言”——要依靠空军来压制和决定战局。

这也是空军带来的革命性军事理论之一:战斗不仅将转移到空中,还能彻底改变地面上的战斗模式。


英国机场上的B-17

而迅猛发展的航空科技也会随之带来一些怪诞的理论,比如“空军决胜论”——二战之前,欧美各国都涌现出了一批空中力量的狂信徒,宣称空军将会让绝大多数的地面战斗消失。意大利的杜黑将军算是最著名的一位,但是他的影响力其实远不像想象的那么广泛和巨大。

扯远了,我们继续来讲空战和陆战、海战的差别。

二战期间,同盟国和轴心国一共制造了80万架的军用飞机、运输机和教练机。大约有30万架飞机在战斗中被击落,或者因事故坠毁,或者受损严重损毁被报废。而同盟国制造的飞机数量是轴心国的三倍。

如此庞大的空中力量,在战场上造成了多大的杀伤呢?可能大家都会大吃一惊——估计只有3%左右的战斗伤亡和飞机有关。但是空军却是所有的军事拨款中最大的单项支出,平均占到了各国战争支出的30%,美国则占到了40%。


老照片上色

建立一支空军需要建造并维护诸多复杂的机器、机场、通信设施,大量消耗昂贵的航空燃料,支付飞机维护成本,还要投入巨额资金训练飞行员、机组人员和地勤维护人员。而如此庞大的支持体系,我们根本无法从剧中体会到一星半点儿。

最不讲究的步兵,只需要从田间地头绑个壮丁,拉到战场上塞把破枪或者给把刺刀,就成为一个合格的炮灰了;海军会麻烦点,因为必须要有一定文化你才能够听得懂指令和军事术语,必须经过培训才会操作相应的武器或机器。

空军的运作方式和陆军、海军可谓是大相径庭。

空军的投入产出比很难估算,因为从1941年开始,空军已经深深地融入了陆、海军的战术行动和后勤运输过程之中,几乎没法去单独评估他们的战略贡献:

一个中队的发出凄厉尖叫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把成建制的波兰和法国军队吓得落荒而逃;但是在“不列颠之战”又被“飓风”和“喷火”打得灰溜溜地退出战场;紧接着,这种飞机却又在东线再度大放异彩,痛揍苏联人的坦克和地面火力点——你就没法用简单的一句话来判定它的作用。

同样,作为美国战争期间第二大的投资研发项目——B-29“超级空中堡垒”,你也不能因为它烧掉了日本东京的10万人并在广岛和长崎种了两颗蘑菇,就将太平洋战场的胜利全部归功于它吧?!

这就是《空战群英》所面临的最头疼,也根本没有解决的核心问题——仅仅着眼于一个轰炸机大队,哪怕他们是个战功赫赫,牺牲惨重的英雄大队,哪怕你事无巨细地将大队里上千名机组人员的故事挨个讲述一遍。你也无法展现出事关空中战争的各个方面的内容。


而管中窥豹的结果,就是观众们只会直观地看到三个内容:飞行员们在空中浴血奋战、落地后狂欢酗酒泡妞、在战俘营里苦熬。

至于他们作战的目的、战绩和贡献,通通都无法得知——只展现有限内容的后果,就是观影效果感觉千篇一律,文戏过多,而且内容太散——因为最重要的主线给编剧删掉了啊!

而空战和陆战、海战最大的不同是,每次战斗都是非常孤独而短暂的。空军的作战方式,注定了它的团队协作模式是呈金字塔状的,而不是人们熟悉的横向或扁平化的模式。这点在陆战方面很好理解:进攻的坦克部队需要数十上百人的步兵协同进攻;海战时,作为核心打击力量的航母是要通过作战编队的形式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

就算是一艘小型“弗莱彻”级驱逐舰,一般也有超过300名官兵在上面协同作战。

但是空军作战时的体验是完全不同的:

驾驶战斗机的,一般只有一个飞行员;即使是将东京化为一片火海的B-29“超级空中堡垒”,最多也只能容纳11名机组人员。这些人仅仅动动手指,就可以造成远比步兵和水兵更大的杀伤力,但是想要发挥飞行器的最大威力,却需要一整队地勤小组负责加油、维修、装弹挂弹——这可比为一名步兵提供后勤补给和武器装备的单位人数要多多了。


一架高速掠过的德军战机。(老照片上色)

而每次轰炸行动的平均时长,欧洲上空是8-12小时,从塞班岛起飞轰炸日本的行动没有一次是低于15小时的。每次任务中,绝大部分的飞行时间并不是在战斗,而是在进行例行的爬升、检查、导航,真正激烈战斗的时间一般也不会超过2小时,像第5集轰炸明斯特时被德国空军一波又一波的轮番暴打的任务并不常见,否则,每次飞行都会是一次自杀之旅。

我们津津乐道的许多战役中,陆军和海军的将领经常亲临一线指挥作战,比如隆美尔、古德里安、伦德施泰特,而美国海军上将,62岁的“公牛”威廉·哈尔西在莱特湾大海战时,还亲自站在舰桥里指挥战斗。

但是空军的游戏规则完全不同,没有人要求空军的将帅执行常规战斗任务,最多偶尔担任轰炸任务的观察员——李梅就乐此不疲——即使他挤在狭窄的轰炸机驾驶舱里,也没法和飞行编队里的众多下属沟通联系。

空军的指挥官们只能远程遥控指挥,这也从侧面解释了,为什么在大多数情况下,飞机的作战部署是那么的不合理。比如1940年,德国空军决定放弃攻击英军机场,转而轰炸城市;又比如1942—1943年,美国陆军航空队罔顾惨重损失,为实施精确轰炸而执意发动日间空袭。


这不是电影,是真实战场上的高射炮火。

二战时期的作战飞机如果遇到恶劣的天气,其作战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要么取消任务,要么注定失败;海军或陆兵的行动则对天气的敏感度则没那么大:比如1941年英国皇家海军的多艘巡洋舰、战列舰、驱逐舰、航空母舰就不顾北海的浓雾和狂风巨浪,成功围歼德国的“俾斯麦”号战列舰;同样,“诺曼底”登陆时的海面也是波涛汹涌。

空军的作战行动的论次的,而步兵和水兵的作战时间通常长达数星期或者几个月。飞行员在享受高人一等的住宿条件和食物时,也同样承担着战场上最高的死亡率。

空军既是革命性的,又保持着传统。它把机枪和重炮带上天空,变成了天空中的骑兵。它们既是战前的侦查者,又是撕破敌人防线的重骑兵,同时还是行动迅猛的追杀者。有时候,它们还会成为救命的运输队和大量兵力的投放者。


战斗轰炸机在攻击前线的德军目标(老照片上色)

空军在战争中承担着如此丰富多彩的角色,一个轰炸机大队的战争经历哪有什么代表性啊?

其实,正如迷你剧集的标题《空战群英》一样,最适合展现空中战争全貌的,就是群英荟萃的多主角,呈现多个经典战例的群戏。

许多中国的军事迷熟悉或者不熟悉的陆航队成员,比如第一个轰炸东京的杜立特,他于1944年成为了第八航空队的司令官;而将东京和日本各大城市烧了个精光的李梅将军,起先是第305大队的指挥官,后来“血腥100”大队也被纳入了他的监管之下。

在李梅看来,第100大队以军纪不佳而闻名,其中“巴基”·伊根少校和“巴克”·克莱文少校这对狐朋狗友就是整个大队“军纪不整”的根源。李梅第一次视察100大队的基地,不但自己的指挥车被撞了个大坑,自己也差点被疾驰而过的弹药车碾到轮子下面。。。

还有后来驾机在广岛投下原子弹,从而结束了战争的蒂贝茨上校,他的机组是美国第八航空队第一个执行轰炸欧洲任务的。

至于欧洲战场上最有名的“孟菲斯美女号”,他们在1943年5月17日,第一个在欧洲上空完成了自己的第25次飞行任务——那可是如同炼狱一样的1943年啊。。。


孟菲斯美女号的机组成员(左起第5位就是机长罗伯特·摩根,他的女友在孟菲斯)

更不用说曾经发生在欧洲空战中那些著名的战役:千机轰炸汉堡、精密攻击鲁尔水坝,还有后来在诺曼底上空纵横驰骋,帮助巴顿将军横扫法国的第九战术轰炸机联队。。。这些精彩的战地故事,我们都注定无法从这部篇幅被大幅压缩的剧集中看到了。

《空战群英》的第6集马上要播出了,虽然遗憾多多,但是仍旧不妨碍我们慢慢欣赏这部精彩的战争大片。

最后剧透一下,“巴克”克莱文被击落后没有牺牲,他被俘了,他和伊根这对难兄难弟将一同在战俘营度过大部分的战争岁月——后来,在伊根的掩护下,克莱文成功越狱逃跑。

1945年4月29日,巴顿将军的第3集团军解救了这些战俘。

欧战胜利后,克莱文回到了新墨西哥州的霍布斯,他的未婚妻一直在等着他。伊根作为好友的伴郎出席了婚礼,他带来的丝绸制作的降落伞成为了最受欢迎的礼物——那顶降落伞被改制成了新娘身上漂亮的婚纱。


想真正看懂《空战群英》?你得先了解这些背后的故事

各位读者朋友们,创作不易,喜欢这个故事的话,能否转发再点个赞呢?

举报/反馈

若66影视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
请在留言处留言 我们会在3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