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小艺访谈 | 他(她)的故事为我们“绽放”

电影人气:加载中更新:2022-12-08 22:00


当你坐在河边以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方式进行“采访”,


当你扛着摄像机追着75岁的老人一路小跑一路摄像,


当你被一位随时随地可能即兴演唱的女性企业家所惊艳,


你才明白:只有同他(她)进行一场真正的对话,他(她)的故事才会向我们绽放。


当你决定用短视频思维构建脚本结构,


当你苦思冥想融媒体语境下的精简影像,


当你想在短短10分钟内造就那么多高潮和看点,


我才感叹:原来“微纪录”也可以做出“大文章”。


今天,我们继续邀请由国家广电总局策划指导,各省级广播电视台共同制作的纪录片《我和我的新时代》的9家电视台主创团队代表,与他们聊聊此次创作幕后的故事和对纪录片创作的新想法、新路径。



采访那天的早上7点,我在廷·巴特尔家见到了他。一见面他就说:“我今天上午要修打草机,还要照顾一个快下犊的母牛,中午有正镶白旗的牧民学习团要来大讲堂学习,下午还有邻近苏木的另一组牧民要来学习,你就跟着我拍吧,我实在是抽不出时间单独配合你。”必须承认,见面五分钟我就被他拿捏住了。接下来的一整天,我和摄像两个人就扛着设备跟着他东奔西跑,事倍功半。


廷·巴特尔,是“七一勋章”获得者,三届党代表,人大代表,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是开国少将廷懋的儿子。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好选题,那么,该怎么把好选题变成一个好故事呢?


工作中常听老记者们说,好新闻一定是七分采三分写。之前不太懂这句话的意思,但是在《草原就是我的故乡》的创作中,我对这句话有了很深的认识:只有和采访对象进行一场真正的对话,走进他的世界,了解他的性格,才能写好他的故事。


于是我转而同廷·巴特尔老两口在河边一边喝酒一边聊天时进行“采访”,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他们才开始把我当成自己人,跟我讲出他们心里真正的想法,我也真切体会到牧区生活的艰辛和幸福。所以,真正的对话不是架好机器采同期,而是盘着腿席地而聊,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到人物身上的闪光点,把自己当成是一个观众,想想他身上什么地方最能感动你。只有能感动自己的东西,写出来才能感动别人。




好选题的背后一定藏着一个好故事,但是如何将它发掘出来,如何讲述得精彩却需要技巧。这次我们在两个选题中选择了更具有代表性的杨岭村,一方面它是一个群体故事,另一方面在镜头展现与故事内容上也更为丰富。但难点也就出现在这个“丰富”上,越是短的内容越不好拍。


例如时间很紧张的情况下,要完成主人公的跟拍实录,而根据实际情况又很难找到合适的现场。本片中,既定拍摄的是致富带头人会在开始秋收后,大量雇佣本村村民前往牛场打工,制作青贮玉米的镜头,但是等真正开拍时,秋收已经进入尾声,临时用工期基本结束,这就需要我们随机应变。


因此,这次《我家住在杨岭村》的拍摄让我们积累起很多短期构架故事、短期拍摄,甚至应对突然状况的经验。




一个好的选题必须要找到一个好故事做支撑,此次我们选择了广西艺术学院黄格胜教授的故事,讲述他与漓江之间的情缘,分享他对祖国十年巨变的见证。


在不到10分钟的时间内完整讲述一个故事,这样的编排策略更好地满足了当下观众碎片化的观赏习惯。这种新的纪录片的拍摄制作方式,对纪录片人从传统媒体、大屏转战新媒体、网络媒体是一次很难得的尝试。此次《我和我的新时代》高效的组织、专业的拍摄,充分说明了我们纪录片人在新媒体领域大有可为。




拍摄《农机院士》时,有一幕至今让我难忘,那就是陈学庚院士在残膜回收现场会时的场景。到达目的地后,陈院士第一个冲下了车,在棉田里健步如飞,根本不像一个75岁的老人。我们的摄像始料未及,扛着摄像机和院士的弟子们一起在后面追着。陈院士快速走到了几个农户跟前,向他们询问对残膜回收机的看法,有没有不满意或者需要改进的地方,这就是院士的作风,喜欢和农民交流,掌握第一手资料。后来听他的弟子温浩军说,只要到了农田,院士就会不自觉地加快步伐,一般人都跟不上,几十年来一直如此。他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儿。


陈院士是一个敢于直面现实的人,他曾经发明的铺膜机让地膜大面积推广,作物产量大幅提升,但如今地膜污染问题很严重,他说他要用余生来解决这个问题,让自己不留遗憾。陈院士和他的弟子们,身上有一种力量,那就是为了实现一个目标,衣带渐宽终不悔。他们心里始终装着农户,一辈子要给农户服务,他们的人格魅力让我觉得拍摄中的任何困难都不在话下。


进入后期制作阶段,由于后期编辑居家隔离,且又处于全城静默状态,素材库的同事只能设法将素材通过网络昼夜不停的上载传输。每编辑完成一版,台里的领导会组织大家进行网络会议审片。正是在这样接力传递、认真努力的过程中,我们才最终在疫情防控的条件下,完成了此次制作。对整个团队来说,这都是难忘的一次经历。




在短短的10分钟内如何既保持纪录片独有的味道,又能恰如其分地融入复杂的内容,让观众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思想的传递,是整个片子是否能够获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在结构上我们做出了一些创新尝试,比如跨时空展现起伏人生。


《东岳村有个杨长太》使用了正在发生和历史回顾两条主线并行的方式展开故事。我们把过去发生的内容作为片子的主基调和拍摄依据,并在现场不断寻找与过去相关联的内容,从而达到两个时空自然转换的效果。例如,杨长太在讲述自己的经历时说,“过去在外边的工地打工,赚了钱要回家创业”。这显然是过去发生过的故事,然而,在拍摄中我们正好捕捉到了杨长太正在建设自己的包装车间的画面,两个时空的两段经历,在这个场景中实现了交集,我们把它们结合在了一起,既保留了纪录片的特点,又自然融入了主人公曲折的经历。同时,正在进行的故事和过去发生的故事有机结合,立体地呈现了脱贫攻坚的成果,把小人物的命运和大时代背景紧紧地结合在了一起。





我们的拍摄对象曹世如是一位女性民营企业家,她日常的动态都是抓大事,或者开会或者演讲,场景和动作都非常雷同,若从工作的角度入手,无法生动地塑造人物。但幸运的是,主人公曹世如个人性格非常鲜明,具有极强的表达兴致,我们常常被她的自我创造惊艳到,比如她喜欢唱歌,随时随地可能即兴演唱,喜欢养猫养狗拍抖音记录日常,喜欢大家喊她孃孃……她与我们分享一路走来48岁才开始创业的奋斗历程,以及未来梦想;分享她作为民营企业家深切感受到国家的发展变化和政策的支持,以及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这些也被我们记录下来成为核心的立意表达。




纪录片不能缺少节奏的变化,这样才能保证纪录片的生命力。由于此前的一些创作都是四五十分钟的“大部头”,我们习惯于一部纪录片中起伏、松紧、变化有致的节奏变化。如何用9分多钟的时间把故事讲清楚,让观众看懂,而又不会缺少高潮点和情绪转折就成了这次创作的一大难点。


微纪录片《幸福花开》以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下榆涧村黄花经纪人杨旗的第一视角,讲述了大同市云州区广大群众在习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的激励下,从脱贫增收到乡村振兴的精彩故事。面对海量的素材,在后期制作中,我们舍弃了面面俱到,重新对现有内容进行取舍,经过20多天的反复修改与精心雕琢,《幸福花开》顺利播出了。节目中,一幅幅质朴动人的真实画面,展现出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的密切关联;一句句饱含深情的淳朴话语,述说着人民群众真真切切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此外,这次纪录片的创作采用了现在和过去两条时空线进行,以华坪县高考为主线,以张桂梅老师以往的经历为副线,通过完整记录高考前、高考中、高考结束三个“现在”的片段,不断穿插张桂梅老师回忆孩子们的成长历程、给学生们上课、巡视校园、帮学生们树立理想等多个“过去”的片段,通过“高考”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展现新时代的“新”,又恰当地融入了她几十年坚持办学的感人瞬间,饱含了时间厚重感,两条时间线穿插剪辑,这在节目结构的设计和组织上是一次创新。




本次创作我们选择的对象是一个老民警,他的身上有许多激发我创作冲动的元素:三级警监、长年在隐蔽战线工作、当过所长又回归普通巡警等。但他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他的故事也能成为我们的故事。


为了讲好故事,我们特别采用了短视频思维来构思脚本结构,加快全片节奏,让观众迅速带入其中。同时我们把整个片子重构为四个段落,三级警监为什么要当巡警;危急时挺身而出的老穆;群众求助老穆必应;怎样当好一个警察。这四个段落相对独立也互相联系,每个段落的时长控制在1分半到2分钟之间,这样也便于之后新媒体的二次传播。




若66影视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
请在留言处留言 我们会在3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